基于幼儿身体控制与平衡能力发展的体育教学研修策略 ——以小班体育活动《金鸡独立》为例

发布时间:2022-09-20 13:09:42 来源:金红芳 单位:浙江省军区机关汪庄幼儿园 310000 浏览:4202

论文摘要:

基于“身体控制与平衡能力”的核心经验,我们开展了体育教学研修:通过“体验、辨析、定位”三步素材研读,定位核心经验;通过“学习轨迹、运动问题、个体差异”三个问题,做好学情分析;通过教学实践解析,从目标定位、材料提供、方法运用等方面优化教学策略,以促进教师实施高质量的体育教学活动。

关键词:身体控制与平衡能力;幼儿园体育教学;研修

 

 身体控制与平衡能力即控制身体在空间的位置让全身处于稳定状态的能力,它是维持身体姿势、运动的基本前提,是未来基本运动技能的核心。幼儿园体育教学作为由教师专门组织的集中学习和锻炼动作技能、身体素质的活动,是促进幼儿身体控制与平衡能力发展的最基本途径之一。4岁前后是平衡能力发展的关键期。基于“身体控制与平衡能力”的核心经验,我们围绕班体育教学活动《金鸡独立》开展了团队研修,梳理出教学研修的相关策略

一、 “三步”读素材,定位核心经验

对动作或器械等体育素材进行阅读解释是教学有效实施的前提。我们基于身体控制与平衡能力”相关理论,围绕体育素材开展“三步”研读(见图一),从而确定素材的运动核心经验。

spacer.gif image.png

 

 


第一步:体验——获得亲身感受

身体动作具有外显性,更容易通过行为表现出来,因此,研修之初,我们借用换位思维,让教师来做做相关的动作,而后结合体验谈谈自己的身体感受。以案例一为例:

案例一:做一做,说一说

金鸡独立聚焦于“单脚站”这一基本动作,教师以“看谁站得久”的游戏淘汰赛进行亲身的动作体验后谈感想:

A:我是坚持到最后的,支撑腿还是很累的。

B:站不了多久,身体会晃,腿抬得越高越容易晃。

C:我把手臂侧平举,感觉身体稳当一些。……

通过体验,老师们感受到了单脚站的素质锻炼重点以及保持身体稳定的一些方法。

正所谓“试一试,才知道”,教师的亲身体验能获得有益的实践经验,能为找准游戏运动价值,定位运动核心经验做好铺垫。

第二步:辨析——厘清动作价值

身体控制与平衡能力的学习过程具有动态性与序列性,每个身体动作既有自身的锻炼价值,又会影响到其他身体动作的发展。因此,我们结合体验所获得的身体感受,从动作本身的运动价值与动作经验的推动价值两个层面进行辨析,明确素材的运动价值以单脚站这一基本动作为例,具有以下运动价值:

动作本身的运动价值:单脚站比双脚站的支撑面小,对身体控制的稳定性要求比较高,因此能提高身体平衡能力,同时,作为下支撑动作能提高腿部肌肉力量。再有,单脚站立姿势的维持,需要身体对本体感受器及视觉等刺激的综合协调,因此,还能提升脑功能发育。

动作经验的推动价值:身体移动需要腿部肌肉力量的的支持,而跨跳、间隔物走、单脚跳等动作,都有单脚支撑的瞬间。可见,单脚站立动作的掌握对幼儿的身体控制、身体移动都起到支持、助推的作用,在幼儿基本运动能力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

第三步:定位——明确核心经验

运动核心经验的定位能帮助教师明确教学内容的主体目标与重难点,确保体育教学对幼儿基本运动能力发展的积极意义。基于运动价值分析,我们链接理论,对学习内容进行核心经验的定位。以单脚站这一基本动作为例, 按照运动状态变化,身体控制和平衡能力可分为静态平衡、动态平衡和客体平衡。单脚站立要求全身直立收紧,通过两臂侧平举的身体姿势控制达到平衡状态,站立时身体位置没有发生改变,因此,我们把此活动的核心经验聚焦于静态平衡,即通过单脚站立持续控制身体重心和保持静态平衡。

二、“三问”读幼儿,做好学情分析

了解儿童,才能为幼儿的学习与发展预设适宜的目标。从PCK的视角看,教师需要掌握三种关于幼儿的知识:学习轨迹、运动问题、个体差异。因此,我们围绕三个问题进行团讨,逐渐积累对幼儿的认识。

1. 孩子适合什么——明晰学习轨迹

学习轨迹即在具体领域内的学习发展过程。了解幼儿的学习轨迹,才能让教师把握“这个阶段的幼儿适合学什么”。 我们通过一学二研三链,逐步理清幼儿身体控制与平衡能力发展的运动轨迹并加以运用。以案例二为例。

案例二:三阶段,明轨迹

一学:学即理论学习。《学前儿童健康学习与发展核心经验》一书中有关于幼儿身体控制与平衡能力发展规律和特点的相关理论: 3-6岁幼儿静态平衡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迅速发展,静态直立平衡能力发展的关键期出现在4-6岁,并列举了7个静态平衡练习内容与学习序列(见表一)。

表一:静态平衡的学习序列

静态平衡的学习序列

内容序列

练习方式

脚尖站立

踮起脚尖坚持3-5秒后回到站立姿势

单脚站立

支撑脚全脚掌着地,另一脚离地自然弯曲。

跑步骤停

跑时听信号急停

侧身平衡

左右弯曲身体(配合双臂与左右腿)

支撑和悬垂

直体悬垂与上肢支撑动作。如:叠罗汉等。

燕式平衡

一腿直膝绷脚面后举,上体前倾,抬头挺胸,另一腿支撑站立,膝挺直,两臂侧平举。

对抗性平衡

带有对峙状态的平衡,如:双人斗鸡、推手角力。

二研:研即细化研究。“静态平衡的7个学习内容蕴含着怎样的动作发展规律?”带着这一问题,我们结合幼儿“从保持单一身体姿势控制到完成变换身体姿势控制”这一发展特点,对每个静态平衡动作进行具体分析,通过分析可知,每个动作发展的身体素质有所不同,并体现出由易到难的发展过程,比如:脚尖站立、单脚站立、支撑悬垂、燕式平衡这四个动作都指向单一身体姿势控制,但参与姿势控制的身体部位越来越多,协调性要求越来越高(见表二)。

表二:静态平衡的学习序列

内容序列

分析

脚尖站立

指向单一身体姿势控制(缩小支撑面的双脚站立)

(缩小支撑面的单脚站立)

单脚站立

跑步骤停

指向变换身体姿势控制(骤停的灵敏性、稳定性)

侧身平衡

指向变换身体姿势控制(身体的柔韧性、稳定性)

支撑和悬垂

指向单一身体姿势控制(需要上肢、腰腹力量配合的平衡、协调)

燕式平衡

指向单一身体姿势控制(配合重心前移、全身协调的单脚站立)

对抗性平衡

指向变换身体姿势控制(克服外力影响的平衡)

三链:链即链接实践。教师将本班幼儿的运动现状与学习轨迹进行链接,共同探讨学习轨迹在实践中的运用方法。如*老师说:单脚站指向单一身体姿势控制,要建立在幼儿已有缩小支撑面双脚站立的经验基础之上。我们班幼儿在小班上学期开展过踮脚尖走、脚后跟走等运动,说明已经有这方面的经验基础,所以,单脚站可作为小班下学期静态平衡能力发展的学习内容。……

通过研讨,我们明确:掌握幼儿的学习轨迹,才能更准确地分析幼儿的原有经验,确定最近发展区,明确游戏拓展路径,并据此确定运动目标与内容,让幼儿小步递进。

2.孩子有啥困难?——捕捉运动问题

运动问题即幼儿在进行运动时容易出现的差错、困难等。分析幼儿可能出现的运动问题可以帮助教师明确活动设计与组织的方向。以此次研修为例,教师在前期对小班幼儿单脚站动作进行调研,发现幼儿有不愿站、站不稳、站不久等问题。主要原因有:(1)单脚站属于静态平衡,静态平衡练习容易使孩子产生厌倦,兴趣不容易持续。(2)小班幼儿下肢肌肉力量不足。(3)缺乏单脚站立的平衡经验。因此,活动设计与组织时要考虑如何激趣、如何丰富平衡经验等问题。

3.孩子有何不同——理解个体差异

幼儿的个体差异是一种客观存在。我们采用“视频回放式”研修,回放活动片断,来发现并分析幼儿的差异。比如:幼儿单脚站的持续时间有差异,有的可以站10秒以上,有的能站5秒左右,有的腿刚抬起来坚持不到2秒就放下了。同样是“站不稳”,有的是支撑腿没有伸直;有的是支撑腿缺乏力量;有的是抬的腿晃动打破了原有平衡点的维持;有的是抬的腿抬得过高,提高了重心;有的是抬的腿勾在支撑腿上造成重心偏离……。通过分析可知,小班幼儿还不能自如地通过肌肉收缩自动调节身体姿势,因此教师有必要提供单脚站的动作要领,给予幼儿站稳的学习支架。

三、“多元”读现场,优化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要根据“核心经验定位”和“幼儿学情”而定。因此,在读素材、读幼儿后,我们通过教学观摩、视频回放等形式来读幼儿的学习现场,根据体育运动的特性,从目标定位、材料提供、方法运用等方面思考教学策略。以胡老师自主设计试教的体育活动“金鸡独立”为例,我们通过团队研讨进一步优化教学策略。

    (一)对接经验,预设目标

一开始,胡老师把目标预设为:

1.掌握单脚站立的方法,能两臂侧平举单脚站立不少于5秒钟。

2.尝试在不同高度的物体上单脚站立,提高身体的平衡能力。

预设的目标有以下问题:一是过于强调动作技能的学习,忽略幼儿运动兴趣的激发;二是动作发展目标过于统一,忽略幼儿的个体差异;三是两条目标都涉及动作学习,重复交叉,体现不出动作学习的层次性。

基于核心经验定位和幼儿学情分析,我们将本次活动的目标调整为:

1.尝试在平地及有一定高度的物体上单脚站立,提高身体平衡能力与下肢力量。

2.在模仿“公鸡”的情境中体验单脚站的乐趣。

第一条目标为过程目标,重在尝试,幼儿在有梯度的探索中提高身体控制与平衡能力。第二条目标为情感目标,幼儿在角色扮演与游戏情境中体验运动带来的趣味性。

(二)对接目标,精简材料

器械是达成运动目标的有效载体之一。试教中,胡老师在操场两侧分别放置一组不同材质、大小、高低组合在一起的障碍物;每人一个小脚粘纸、大脚粘纸、手掌粘纸。因为材料较多,有三名教师参与了前期的材料准备与场地布置。材料准备繁杂,不利于教研成果的日常推广。在保证目标达成的基础上,我们精简了材料:每人一个大脚印粘纸,让幼儿的双脚有大小之分,通过左脚右脚交替站立达到左右脚均衡发展的目的;只提供一组障碍当“鸡窝”,循环利用,以提高单脚站立的难度。简化的材料既保证运动目标的达成,又节约人力、物力,教师可以把更多精力放在对幼儿的观察上。

(三)对接问题,设计策略

综合单脚站的动作性质与幼儿的学情分析,我们觉得活动设计要思考四个关键要素:“如何让无趣的动作学习变成有趣的游戏体验?如何让孩子积累起站稳的经验?如何设计学习梯度让幼儿挑战适宜的难度?如何保证体育活动的运动量”。并据此进行教学策略的设计。

1.无趣变有趣——解决不愿站的问题

单纯的单脚站练习会让幼儿觉得枯燥。因此,我们采用以下方法让无趣变有趣:

角色扮演法幼儿扮演“大公鸡”体验单脚站的动作;

情境创设法设置了“金鸡独立、鸡窝躲雨、搬家”等游戏情境。

熟悉的角色模仿、有趣的情节设计贯穿始终,再加上器材设置,使体育活动充满趣味,满足幼儿好动、爱玩的需要。

2.积累新经验——解决站不稳的问题

自由探索环节主要帮助幼儿逐步习得站稳的动作要领。我们采用以下方法帮助幼儿积累新经验:

自主探索法:教师通过核心问题“谁会像大公鸡一样单脚独立”引发幼儿的自主探索。

形象评价法:幼儿探索时,教师采用形象的即时评价,如:“你的翅膀张开,像飞机一样。”激发了幼儿动作探索的积极性。

多样示范法:通过同伴示范、教师提炼的方法引导幼儿了解单脚站立的动作要领:翅膀打开,小脚抬起,紧紧靠住。

个别指导法:幼儿再次练习时,教师除了采取一对一动作纠正的直接指导方式,还采用“小蛇游来了”的游戏情境进行间接指导,提示幼儿单脚站时手和脚的姿势。

3.学习有梯度——解决站不久的问题

我们由易到难梳理出单脚站的动作发展序列:“单脚平地站—行进间单脚平地站—行进间单脚高地站”,并据此进行游戏巩固环节的设计:

儿歌音效引趣:教师设计的儿歌“公鸡公鸡喔喔叫,扑扑翅膀伸懒腰,左瞧瞧右瞧瞧,天亮啦,喔……”,简单有趣。随着儿歌“喔喔喔”叫声的逐步延长,引导幼儿从坚持站几秒到十几秒,逐步解决单脚平地站站得久的问题。

音乐情境烘托:两个游戏“大脚小脚变身”、“下雨了天晴了”,轻快的音乐与公鸡叫(或下雨声)音效交替出现,音效逐步延长,既激发了幼儿单脚站的兴趣。又可以通过延长单脚站的时间来提高幼儿的身体控制力。

4.保证运动量——解决玩不够的问题

体育活动是讲求运动量的。单脚站更多涉及下支撑平衡,相对静态。因此,在游戏环节,教师引导幼儿听着欢快的音乐学习各种动物走,当听到公鸡叫与下雨声”,幼儿快速单脚站。通过 “各种动物走”和 “单脚站立”交替进行的游戏形式,提高了运动难度,同时也解决了运动的问题。

 

研修提升了教师对“核心经验、幼儿学情”的理解力。同时,我们也体会到:幼儿是园本研修的原点,“教什么、教谁、怎么教”的探究都要以对儿童的观察、了解、理解为基础。

 

主要参考文献:

柳倩 周念丽  张晔  《学前儿童健康学习与发展核心经验》[M]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6